详情

第五十八章 残破的物理学大厦

  众所周知,力就是粒子的相互作用,其大小形容这种作用的强度,不同的粒子会与其余粒子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lr3a7

  并非所有的粒子都能与其余的粒子产生作用,科学界一般把能够与其余粒子产生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作规范玻色子,只能作为基础架构存在的粒子称作费米子,把赋予这些例子质量的粒子称作希格斯玻色子。lr3a7

  在上个千年末的20世纪,量子力学初步兴起,人们首次认识到粒子运动和力的本质时,人们就确定了四大基本力——电磁力、强/弱相互作用力和引力,并陆陆续续的发现了前三大基本力的对应规范玻色子粒子,又预测了引力子的存在。lr3a7

  如今,人类文明最新版本的标准模型已经发现并统一了四种基本力和它们对应的一类或几类波色子,还发现了更多基本粒子。lr3a7

  但科学官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完美,相反,大家都在对宇宙的进一步观测中意识到,如今的标准模型比先前的认知显的更不完善,缺陷更多。lr3a7

  宇宙中一定还存在更多地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否则就无法解释天文学界不断观测到的一些奇特现象。lr3a7

  比如类星体,众所……至少对天文学爱好者和天文学科研工作者来说算众所周知的是,这是一种理论上只能在距离银河系极其遥远的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河外星系,有难以理解的红移现象。lr3a7

  目前最普遍的猜测是它形成于宇宙诞生的早期,比一般星系小很多,但它含有一个核心为超大质量黑洞的活动星系核,其运动时释放的能量是以银河系中心为基准定义的“一般星系核”的千倍以上,由此产生的超常亮度使它的光在哪怕100亿光年以外也依然能被观测到。lr3a7

  J0313-1806是人们发现的最古老且庞大的类星体,发现于21世纪初期,距地球130.3亿光年,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后6.7亿年,质量约为16亿倍太阳质量。lr3a7

  这是一个恐怖无比的质量,猜测中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人马座A的质量和它差了400倍,当初被发现时严重挑战了天文学界对于黑洞形成的认知,没有人能想象一个诞生如此早的黑洞要怎么聚集如此大的质量。lr3a71

  直至今天,这个谜团依然没有被解开,而且,随着天文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一次次崭新的天文学发现都在不断挑战着科学界对宇宙本貌的认知。lr3a7

  类星体问题中最令科学官们困惑,也可能是目前所有天文学疑难中最让天文学界感到难以理解的谜团就源自47年前位于太阳系空间站上最先进的“白泽观测站”给出的一份类星体观测报告。lr3a7

  这份报告是观测站的观测员们对一个原本被认为存在于距银河系约42亿光年外的一个类星体追踪了长达十年之后得出的。lr3a7

  该类星体于57年前被发现后就显的非常奇怪,它虽然有着一众类星体都具有的特征,以及一个巨大的红移值,但它的红移值却在以负的加速度减少,而非像一般类星体和其余存在红移的星体一样不断增加着距离和红移值。lr3a7

  一个有着超大红移,理论上来说应该距离非常远的星系居然不满足哈勃定律,这还是天文学界第一次发现这样的现象。lr3a7

  为了研究这个特殊的天体,当时的天文学家们便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组织了一次追踪观测计划,预期只持续五年。lr3a7

  因为根据当时观测到的红移降低速率计算,如果这个类星体的红移一直保持这样的速率,那它的红移值就会在五年内降低到0。lr3a7

  计划最初并不受重视,因为类似的计划还有很多,自从2126年,第一台可以对一个发光天体进行持续性追踪观测的设备被发明后,当一个发光天体出现与天文学家们的预期不符的情况时,天文学界就会组织一次长期的追踪观测,确保那次异常的观测结果不是特殊情况下的特例或观测团队的失误。lr3a7

  根据天体的变化频率和周期,这种计划可以持续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持续好几十年的计划都有几个,对这个类星体的观测计划刚加入时显的平平无奇。lr3a7

  但在4年多后,当这个类星体的红移值降低到0,并超出观测者们预期的那般,开始以正的加速度蓝移时,对它的观测计划就立刻在一众计划中脱颖而出,显的鹤立鸡群了!lr3a7

  红移和蓝移是电磁波观测中对电磁波频率和波长变化的概述,电磁波发射源靠近的时候,观测到的电磁波频率高,波长短,也就是蓝移,反之就是红移。lr3a7

  按照通俗易懂的说法来理解类星体由负加速度红移变加速度蓝移的现象,就是这个距离银河系几十亿光年远,本该按照宇宙膨胀定律继续远离银河系的河外星系突然踩了一脚“急刹车”,慢慢停住之后立刻掉头,朝着银河系加速冲了过来!lr3a7

  当时这个发现对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理论基础都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天文学家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河外星系级别的天体会这样子运动,直接在本来已经广受认可的宇宙膨胀假说脸上猛扇了一巴掌。lr3a7

  很快有天文学家提出猜想,认为这个类星体可能是受到了某个突然出现的巨大引力源的牵制才会逐渐减速,而后又掉头朝着那个引力源冲过去,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和其余的各种猜测,对这个类星体的观测计划也被延长到了十年,如果十年后还没有可信的结论,计划期限还会进一步延长。lr3a7

  在对这个天体继续追踪了好几年,凑满了十年的计划期限,也确定了这个类星体蓝移后的加速度数值区间后,一份观测报告新鲜出炉。lr3a7

  报告明确无误的指出,根据这个类星体远离与靠近银河系速度的计算和其光源位置变化速度的观察,这个不知道还该不该称为类星体的星体距离银河系的距离绝对没有之前认为的那么远。lr3a7

  否则它的运动速度至少得是光速的不知道多少倍,或者是在宇宙空间中瞬移,不然它蓝移时的光源角度变化不会那么大,大到都不用视差法,只待在原地不动都可以测得它正在飞快的挪移位置。lr3a7

  用奥卡姆剃刀原则抛去超光速和瞬移这些过于难以理解的解释,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它实际上应该是一个距离银河系非常近,甚至就在银河系内运动的发光天体。lr3a7

  之所以之前会把它认成类星体,也只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天文学界用于判断超远距离星体距离的方法论“红移法”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忽略了一个或者几个必然存在的变量或者常量。lr3a7

  换而言之,从20世纪初,上个千年末时就被广为运用的哈勃定律错了,这也意味着,此前天文学界通过这一定律确认的宇宙图景和其余遥远星体的真实距离都受到了严重挑战。lr3a7

  另外,报告还指出,根据对这个恒星光源变动的持续测定,它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固定的运转轨道,那它的确是在围绕一个非常强大的引力源运动,而且,这个引力源的位置就在银河系核心星区,但不是此前观测确认的银河系质心。lr3a7

  由于巨大的红移而将一个很可能位于银河系内的星体认成河外星系,乃至于类星体那种难以被证实的古老星体,这样严重的错误使得整个物理学界都开始思考该怎么重新完善或者干脆的推翻哈勃定律,并对此前人们通过哈勃定律观测过的那些星体按批次来重新进行观测,看它们是否都有问题。lr3a7

  2194年,第一批星体被全部重新观测后,得出的结果还不算太糟糕,大约70%的星体依然按照哈勃定律预测的那般加速远离,其红移数值变化能够对应上两次观测的时间差,其中90%的类星体都按照预期运转着。lr3a7

  但剩下那30%的星体都“消失不见”了!lr3a7

  星体当然不可能消失不见,只是它们没有发出预期的光谱,导致观测人员无法确定如今星空中的哪一道光谱才属于它们。lr3a71

  目前第二批星体还才刚开始重新测定没多久,错误率也是20%多,不出意外的话,剩下的两批应该也都是这个错误率,这显然意味着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依然存在严重错误,而且是在基础结构定义上的错误。lr3a7

  那些对不同天体进行长期追踪观测的计划也在第一批星体被重新检测的时候爆出来了好些与如今的物理认知全然不符的运动方式、光谱变动甚至是质量的变动,远远超出了四大基本力中电磁力学和引力学所能解释的范畴。lr3a7

  另外两个基本力在天文尺度上又不太可能起到作用,抛开外星文明这种没法去验证的,应该被奥卡姆剃刀剃掉的猜测,这中间绝对还有未发现的力在宏观尺度上起到未知的影响。lr3a7

  比如那个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的星体,它为什么会在最开始被发现时表现出那么大的红移度和那么强的光度?又为什么会从大幅度的红移变成较大幅度的蓝移?如果是轨道运转,那又是什么让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围绕银河系核心中的某个未知中心运转?那个未知的中心又是什么?lr3a7

  这些问题很难通过单纯的定义一种第五个基本力就能解决的,况且,真要细究的话,一些科学官此前就猜想过第五种基本力的存在——由暗能量散发的斥力。lr3a7

  如果还要再加,那这就是第六个基本力了,而且这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也有不少科学官觉得如今的物理学基础就是纯粹的错误,最好是干脆全部推倒重来。lr3a7

  总之,对于基本力的问题,人类文明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且大部分科学官都倾向于进一步完善如今的标准模型,这一方向最前沿的研究者玛莉蒂现在就在管天航的船上。lr3a7

  在人类文明的认知之外,师柳发现的赛博遗物也诠释了赛博智能在这片星区活跃时对基本粒子和基本力的思考,不考虑只是猜测,没有实证的部分,它的标准模型仅能确认的部分就比人类文明更进了好几步。lr3a7

  不仅新增了好几个前四个基本力对应的粒子种类,也确认了第五个基本力“还原力”和它对应的唯一一类粒子。lr3a7

  还原力是师柳起的名字,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种力的特征:受到这种力的粒子会在状态上向粒子诞生时的基础状态还原。lr3a7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之初,一切基本粒子都存在一个最基础的形态,之后随着宇宙的演变才形成了如今五花八门,可以分成数百种的各类基本粒子(按照赛博的发现归类),甚至还能进一步细分成数千种带色的层子。lr3a7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赛博试图将不同形态的粒子强行融合来制造出它们最基础的形态,在强行融合,或者说是挤压了一百多种不同的粒子后,它也确实人工制造出了一种粒子。lr3a7

  赛博将其称为“原始粒子”,这类粒子的质量非常非常大,却只有粒子级别的大小。lr3a7

  按照黑洞物理理论,它早就应该坍缩成一个粒子级别的黑洞了。lr3a7

  它也可以被称为“粒子黑洞”,因为它会使所有与之产生反应的基本粒子都变成原始粒子,从而“吸收”所有赛博用于探测其存在的粒子,表现与因质量过大而吸收一切的黑洞很相似。lr3a7

  但它绝不是黑洞,不只是因为它的质量虽然大,但还没有到能够让光无法逃逸的地步,也因为黑洞多少还是有视界面和半径,吞噬的质量越多,黑洞的半径就越大,但原始粒子还有一个性质——它没有体积。lr3a7

  至少赛博的观测结果是这样,原始粒子的体积不会随数量的堆积而增大,它永远都是那么大。lr3a7

  此外它还有不活动的性质,至少赛博制造出的原始粒子就是完全不活动的,别的粒子撞过去就没了,不撞过去也一点事都没有。lr3a7

  确认了这种粒子的种种性质后,赛博还猜测宇宙中应该会有天然存在的这种粒子,并且它们会保持活动,主动的还原其余基本粒子,形成大量无法被观测的大质量结构。lr3a7

  现在伊娃获得的大量信息中就包括一部分原始粒子的内容。它们确实存在,至少在这片外星人造结构中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们大概率也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的。lr3a7

  在这片空间的上下侧堆积的那些暗物质中,就有绝大部分都是这类粒子,它们稳定的堆积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一堆被储存着的材料,等待有缘人的收取和利用。lr3a7



  PS:想要一章写完,写着写着发现一章根本写不完……

  这一章主要说的是群星宇宙天文学的发展背景,现实中应该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口巴。 2

  新的四大基本力只写出了一个,原始粒子和还原力,也算是我对暗物质存在结构的一种猜测,欢迎大佬点评。1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