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丹麦海峡的长眠者:“胡德”号的战沉(上)

  我们的剧情很快便要进入到俾斯麦巧夺冰岛的桥段了,某种意义上讲,俾斯麦同丹麦和冰岛之间是有某种冥冥之中的缘分的,历史上俾斯麦发起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第一个拿丹麦开刀,而在二战中,以俾斯麦命名的战舰在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中一发击沉了“胡德”号,正巧这几天书友群中也在讨论海军、战舰设计与应用、海外领地和殖民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妨借此机会看看事件的另一个当事方——“胡德”号是如何战沉的。3tsCv

  另一方面,迫害胡德也一定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吧!本文实际上是翻译自“胡德之死”一文,其中涉及到大量军舰设计和弹道学,特别是甲弹对抗相关内容,相信发烧友们一定会喜欢~~~因全文较长,所以会分为上下篇发布~~~3tsCv

  (正文开始)3tsCv

  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与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著名的水面舰艇交战中颇具争议的一次。在1941年5月24日的一瞬之间,皇家海军损失掉了其舰队的象征性的旗舰,而即将亲历一段有趣而非比寻常的历程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则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舰艇之一。正如同兴登堡号的失事为飞艇作为可靠飞行机器的时代画上一个壮丽的休止符一样,胡德号的战沉也标志着战列巡洋舰作为可靠战斗机器的终结。3tsCv

  出于种种原因,胡德号战沉的确切机理也许永远不会为世人确知。这一事件的发生显然是个意外,因此出乎大多数观察者意料。在胡德号爆炸时没有摄像机将焦距清晰的对准它,也没有黑匣子记录下它最后的,致命的瞬间。几乎没有幸存者,而且事实上没有留下遗骸用以验尸,与此相较,负责调查发生于更现代的灾难的人们往往会为数据的海洋所淹没。3tsCv

  胡德号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一战中期。尽管皇家海军十分确信其在战列舰上的优势是无法撼动的,英国海军部还是顾虑德国人获得战列巡洋舰优势的可能,如果战术运用得当这将产生超过其数量对比的影响——日德兰海战就可以算作是这个判断的部分证明,尽管德国人最终也没能翻盘就是了……3tsCv

  胡德号的原始设计于1916年4月7日得到批准,并在5月31日开工。恰在当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倒数第二场大型海上战役——日德兰战役中,3艘英国战列巡洋舰,无敌号、玛丽女王号和不倦号在德军的炮火下爆炸解体。“我们该死的船今天有点毛病”,一位受到震动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贝蒂将军评价道,而事实上对这场显而易见的惨败进行彻底调查的命令在战斗刚一结束时就被下达了。调查者们总结(可能并不正确)认为3艘战列巡洋舰的损失是由于发射药失火波及弹药库而非甲板或者装甲带被击穿,而这导致新设计和现有舰艇的改造以提高闪爆防御能力为中心,而非追加额外的装甲。虽然如此,被察觉到的胡德号原始设计中的缺陷还是严重到足以叫停工程以便进行一个较大幅度的,包括重置装甲构型在内的重新设计的地步,而这一工作直到9月1日才结束。下面的表1显示了原始设计和最终设计的变化。3tsCv1

  表一 3tsCv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表中甲板总厚不等于水平装甲总厚度!3tsCv

  一个引自R·U·牛顿所著的教科书《实际建造的军舰》中的胡德号中段图纸显示了她建成时的装甲布局,现引用如下:3tsCv

  图一 3tsCv

  在最终设计中增加的额外的装甲表明了防护力的显著改善;没有这些装甲,其针对德国380毫米炮弹的免疫区(注1)实际上将是负数。然而,尽管增加了3450吨额外装甲和防护金属板,胡德号依然被认为在远程火力下是脆弱的。虽然多年来提出了若干种方案用以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但是却没有一个被真正执行。尽管迟至1940年《简氏战斗舰艇》都声称其“总体方案的防护是最全面的”,海军部还是认为它的实际防护能力只能奉陪末座。在1920年进行了针对模拟胡德号结构建造的目标的试验,其结果显示她的弹药库可以被从7英寸[178毫米]装甲带处穿入的一枚15寸炮弹射入。在若干张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预言般的图纸上,海军部勾勒出了炮弹的轨迹,并展示了如何增加3英寸[76毫米]的附加装甲甲板才可以防止潜在的灾难(注2)。这些草图中的两个转载如下:3tsCv

  图二 3tsCv

  来自C.B.1561《火炮材料的研究进展—1920》的图片显示了针对一个胡德实物模型的射击试验结果。这个模拟的结果引人侧目的与最终导致她1941年战沉的情况相似。罔顾这些试验,胡德的防护系统从未显著升级。3tsCv

  胡德号的最后旅程开始于1941年5月22日的0时50分,那是一个星期四(注3),此时它正穿过斯卡帕湾的霍克萨闸门以加入威尔士亲王号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队伍。在那之后不久,要求这个分队前往冰岛海尔斯峡湾以防止俾斯麦号袭击护航队的电文便被接收到了。随着形势的发展,除了于5月23日14时被分派出去的安东尼号和羚羊号驱逐舰,这一分队依然呆在海上。3tsCv

  胡德号的全体成员在1941年5月23日要求全速前进时就获知了第一条线索。在20时02分,一条来自萨福克号巡洋舰的电文报告敌人是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航向240度,根据相对位置转换成距离间隔约为560公里,而且敌人几乎是在战列巡洋舰部队的正北方。38分钟之后,来自诺福克号巡洋舰的接触报告也被收到。分队的速度在20时45分被提升至26节,紧接着在20时54分达到了27节。11分钟之后,B.C.1(注4)向驱逐舰们发报:“如尔等速不可及余当自行。尽速跟随。”不甘向它们大个子的伙伴示弱一般,驱逐舰们紧紧跟上。3tsCv

  威尔士亲王号于24日(星期六),同时也是胡德号最后一个黎明时的记载如下:3tsCv

  “0时01分天气:北风,风力4-5级,能见度——中等,海况3-4级。此时报告显示敌人距离战列巡洋舰部队大约120海里[大约224千米]方位010度。实际航向200度。速度在0时08分降至25节,0时12分通过“蓝色信号”(注5)命令将航向改变至340度,紧接着在0时17分转向0度。在0时15分战舰们一级战备,为战斗而进行的最终准备已经完成,并升起了战斗旗。预计将在1时40分之后的任意时间与敌人接触。此时巡洋舰在能见度底下的暴雪中与敌人失去了接触。”3tsCv

  在0时31分B.C.1发信号“如至2时10分未见敌余或转至180度。直至巡洋舰重获接触,”紧接着在0时32分发送了他的战斗计划:“计划两船并击俾斯麦,欧根亲王留交诺福克与萨福克。”(注6)3tsCv

  英国人在0时15分进入战斗位置。大约半小时之后能见度开始急剧恶化。2时03分,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转向至200度,并且似乎是要扩大索敌范围一样,将它们的4艘护航驱逐舰分派开来。回想起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幸的决定,因为这使得驱逐舰很难提供什么帮助——除了强化了英国人在黎明时的阵位之外。由于霍兰此时认为在日出之前与敌人遭遇的可能性很小,他允许全员在战位上睡觉,但是英国舰艇上的气氛是如此的紧张以至于显而易见的只有一小部分成员这么做了。随着能见度此时超过9000米,整个分队的速度在2时14分增加至26节,紧接着在2时22分又增加至27节。2时56分萨福克号重新与俾斯麦号获得接触并标定敌人的位置为战列巡洋舰部队西北方大约28000米。英国人的航向在3时21分转至220度,又在3时42分转至240度。在3时53分,速度提升至28节。俾斯麦号被认为在4时整的时候将位于英国人西北方,距离37000米。能见度持续上升,到4时30分达到了大约22000米。3tsCv

  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5时10分重新进行一级战备。在地平线逐渐变得清晰之前,英国人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最终在5时35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在335度方向被望见,航向大约240度,距离大约38000米。胡德号和她的僚舰在5时37分转向40度并在随后5时49分转向20度,将英舰带入300度的航向上。威尔士亲王号位于旗舰135度右舷船尾方向,距离4链(注7)的位置上。下面的照片显示了两艘战舰的位置关系。3tsCv

  图三 3tsCv

  可能是胡德号的最后若干遗影之一。对这张照片的测量分析显示胡德在威尔士亲王号的大约341度位置上,距离975米(1070码)。威尔士亲王号的A炮塔指向左舷船尾位置。HU 50190。3tsCv

  在一个显然是错误的试图迅速拉近距离的尝试,或者构想拙劣的可能是尝试着尾随敌舰的战术指令下,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保持它们最初的航向太久以至于放弃了它们最开始接触时就拥有的各种优势,并因此让德国人通过它们的舰艏方向(注8)。这一举措使得它们在战斗开端就陷入不利的境地,英国战舰被迫在随后追逐德国人时使用曲折的追击航线,而不是巧妙的利用技巧将德国人的航线切断。由于一个完美的追击曲线将要求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沿着一条连续的曲线航线行进,且将两艘德舰一直置于舰首前方方向,为了让移动更快捷并增加它们的有效火力,霍兰明令曲线航线将被分为一系列的直线段,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后部炮塔得以开火。这个计划,至少而言,远非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注9)。尽管英舰频繁的改变航向——这将极大地干扰德国人的射控——但是它们的航向变化率很小,因此德国人的主要麻烦是修正射程上的变化。3tsCv

  威尔士亲王号对随后行动记载的原文逐字引述如下:(注10)3tsCv

  “在接近过程中胡德号发出了‘G.I.C.’的信号——紧跟着又发出了——‘G.O.B.I.’——就在5时52分开火之前。距离大约25000码。威尔士亲王号于5时53分开火。俾斯麦号以精确的火力向胡德号还击。第2或者第3轮齐射形成了跨射紧接着胡德号左舷后部4英寸甲板炮座附近区域起火。轻型舰艇与欧根亲王号交战。威尔士亲王号首轮齐射被观察到是远弹,第6轮齐射被观察到是跨射。此时威尔士亲王号拥有5门14英寸炮堪用。Y炮塔不能指向目标。胡德号上的大火迅速的蔓延到主桅。5时55分在威尔士亲王号第9轮齐射时转向2蓝[代表左转20度]使得本舰获得了开放的A型弧线(注11)。在胡德号又升起2面蓝旗的时候,6时整,也就在俾斯麦第5轮齐射之后,一个巨大的爆炸(注12)在胡德号的后烟囱到主桅之间发生而她也在3或4分钟之内就沉没了。胡德号发射了5或6轮齐射,但是炮弹落点没有观察到,可能是因为其被认为是由威尔士亲王号的火炮所发射。”3tsCv

  胡德号上的1415名军官和士兵在爆炸中当场身亡或在稍后葬身于茫茫大海之中。3tsCv

  在胡德号走近她生命的尽头时有数百双眼睛在盯着它。德国人的眼睛透过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上的潜望镜和望远镜在看着她。英国人的眼睛从几海里远以外的巡洋舰上看着她。威尔士亲王号的舵手和指挥官在看着她,以确保保持适当的位置。而且因为她是旗舰,所以威尔士亲王号上的信号兵也在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她。更重要的是,威尔士亲王号整个左舷的人员,由于处在没有交战的一侧且因为错过了“真正的战斗”而毫无疑问的有一小点上当受骗的感觉,除了观看巨大的战列巡洋舰表演外没什么事情可做。这里将尽可能多的再现目击者自己话语来描述他们的所见。3tsCv

  俾斯麦号自始至终都在进行4炮齐射。她的首轮齐射毋庸置疑的落在了胡德号舰艏前方偏右的地方。在胡德号的舰桥上,海军学校见习生邓达斯看到其落在距离右舷船艏很近的地方。在威尔士亲王号左舷最前部那座重型防空炮指挥仪中的军士布洛克利写下了如下的文字“……(炮弹落在)胡德号之前”“……距离测定完全准确,”同时在俾斯麦号上,在其后部火控站中的布克哈德·冯·穆勒海姆-雷希贝格听到了控制俾斯麦号齐射的阿德尔伯特·施耐德称其为“近弹。”威尔士亲王号上的瞭望员看到的是胡德号威武的快速闯过炮弹溅落产生的水柱。施耐德命令以400米为一组,将射程远的齐射记录为“远弹”再根据射程近的齐射一起判断以构成一个跨射。威尔士亲王号左舷最前部重型高炮指挥仪的火控官,海军中尉约翰·沃莫斯利看到射程远的那轮齐射“……落在胡德号左舷船艉方向并且远了200码。”(注13)“在这之后,”他说道,“一场火灾发生在了胡德号的小艇甲板上。”3tsCv

  奇怪的是,这场火灾跟俾斯麦号的炮击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由同样射击领头英国目标的欧根亲王号所发射的炮弹造成的。就像许多其它英军瞭望员一样,沃莫斯利也无意间混淆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炮弹落点。就在欧根亲王号第2轮齐射正中目标的时候,在德国巡洋舰的舰桥上,她的舰长正和布施中校——一位德军记者——透过双筒望远镜观察,并且听到了枪炮长加斯珀尔中校(此时欧根亲王号的助理枪炮长是下文将要提到的保罗·施梅林巴赫——译者注)的证实。开火不到2分钟,欧根亲王号首发见血。3tsCv

  瞭望员们对这枚命中弹的深刻印象导致了对炮击来源的混淆。身在威尔士亲王号左舷将军舰桥的军士劳伦斯·萨顿观察到“……一轮差不多落在船腹所在直线上的高爆弹齐射也是近弹。这一轮齐射的炮弹口径要比另两轮小。”(注14)俾斯麦号的第二轮齐射“……看起来飞过了头,”他说道,“而与此同时一道闪光出现在胡德号紧靠主桅之前的位置并伴随有成团卷起的黑烟,这团黑烟随后变成了灰色……”(注15)海军少校罗威尔,威尔士亲王号的航海长,看到了3枚炮弹产生的水柱并亲眼目击了第4枚炮弹命中。稍后,他将中弹位置标注在军舰的平面图上——靠近左舷P.3双联装四英寸炮座的大约275肋位。(注16)军士长威廉姆·莫克里奇曾经在1940年为4英寸炮进行过装备测试并提供安装方案,他看到了火灾爆发并且确定火灾是以准备使用状态的弹药储存柜为根据地的,它们中的许多散布于这一位置附近。“我看到一道非常耀眼的闪光,”他说道,“它是如此的明亮,就像镁条被点燃时的火焰。”尽管莫克里奇将他的潜望镜转向前方并因此错过了“真正”的爆炸(指胡德号稍后发生的大爆炸——译者注),但火焰燃烧了至少十秒钟,他又说道“……当我将潜望镜移开时它还在燃烧。”3tsCv

  小艇甲板上的火灾自从炮弹命中之后就一直在燃烧,直到胡德号被彻底摧毁。其伤害影响显而易见的没有深入舰艇内部,因为胡德的主机舱明显未受到影响,而且她的速度直至最后时刻都未降低。虽然如此,这次爆炸还是引发了严重的大火。皇家海军陆战队的特伦斯·查尔斯·布鲁克斯中士透过他位于威尔士亲王号P.1炮塔的潜望镜观察到的景象是:“俾斯麦号的第二轮齐射打了过来,两枚落在右舷外的海中,一枚打在了4英寸炮甲板上。剩下的那一枚我没有看到。紧接着右舷船尾的4英寸炮甲板上爆发出了一团巨大火焰。就在此之前我还看到胡德号上的4英寸炮组成员簇拥在右舷4英寸炮甲板周围。在炮弹溅落之后我所能看到的就只有直冲主桅高度的大团火焰。此刻我完全看不到那些4英寸炮组成员……”(注17)然而,身在威尔士亲王号P.1砰砰炮甲板上的博伊·伦纳德·伯切尔却能看到小艇甲板上的人们——他们中的全部都在经历生命中的最后几分钟——试图用消防水龙扑灭火焰。(注18)。海军少校塞西尔·劳森透过他位于威尔士亲王号A炮塔应急指挥室的潜望镜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爆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密集卷曲的烟雾倾泻而出,笼罩着整个小艇甲板。”(注19)3tsCv

  负责通过航行灯箱与胡德号保持联系的上等水兵休伯特·法雷尔看到的是“……一场拥有明亮火焰的火灾——火焰的颜色是蓝色的——我当时留下的印象是那是一场无烟线状火药引发的火灾,燃烧非常剧烈,火焰高度也极高……”(注20)军士西里尔·科茨得到的印象是“……雨点般的火花出现在后烟囱之后不远,靠近船中部的小艇甲板上,随后从后部隔板中翻滚而出的火焰笼罩了后部炮塔。”他说他看到“……隔板上的门都被吹飞而像燃油起火那样的火焰穿过门洞舔舐着后甲板。”(注21)二等水兵约翰·博伊尔透过P.2炮塔上的潜望镜看到火焰似乎侵袭着整个上层建筑,火焰从其两侧喷涌而出(注22),而同样在砰砰炮甲板上的二等水兵沃尔特·马歇尔则声称“……我认为火焰来自于位于主桅和X炮塔之间的左舷小艇甲板的风扇轴处。”(注23)3tsCv

  在胡德号上,二等水兵罗伯特·E·提尔伯恩此时正平躺着——这是战斗状态下无任务人员最安全的姿势——就躺在位于胡德号左舷前部防空火箭发射架之前的小艇甲板上,正好与前烟囱并排。他看到了射来的炮弹——仅有一枚,他很确定——命中了左舷靠近舷边正好是最后部那座甲板炮座前端的位置。“那东西打中了我们的某个地方……,”他听到一个同船水手说道。他在作证时称,那枚炮弹是“……一枚小炮弹,因为我不认为甲板非常厚而且我想一枚大个儿的炮弹会穿透过去。”(注24)“你能说下这枚炮弹穿透甲板了么?”调查委员会这样询问道。他说不能。然而,他相当肯定大火是由无烟线状火药引起的。尽管他不清楚小艇上的汽油,包括“……2或3个10加仑油桶和滑道上的大油桶,”是否被抛弃了,他还是认为无论如何火灾都太靠前以至于不能引爆汽油。一个灭火的命令传达下来,他回忆到,但是由于弹药接连殉爆而几乎立刻就被取消了。一连串的爆炸都是相当小规模的,他说道,“……就像炮仗,”而且不像是能够让火灾大规模蔓延,至少不会向他所在的方向蔓延。“与后烟囱并排的4英寸炮弹扬弹机舱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调查委员会问道。“它被关着,”他说道,“我曾经向长官请示命令,长官命令我让舱门保持关闭状态。”3tsCv

  普通信号兵阿尔伯特·爱德华·布里格斯回忆起发生在胡德号罗经舰桥上发生的事,并且能够逐字逐句的提供他当时听到的谈话。(注25)当第一枚炮弹命中时,中队炮术官说道“她已经命中了我们的小艇甲板,备用状态的弹药储存柜发生了火灾。”“在弹药殉爆结束之前先不用管它,”(注26)舰队司令答道。在那之后,他回忆到也同顶部测距站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从未真正看到命中,但是布里格斯认为命中似乎是发生在右舷,“……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立刻到右舷去。”在上舰桥,海军学校见习生W·J·邓达斯回忆到身在舰桥靠近右舷的后部的鱼雷官报告说小艇甲板的右舷位置发生了无烟线状火药火灾。(注27)3tsCv

  15海里开外,在HMS诺福克号上,海军少将维克-沃克尔看到火灾“……蔓延前推直到它的长度超过高度”并且随后火势逐渐平息。“就在它熄灭的时候,”他说道,“我看到她的两个前主炮塔开火了,并且一个‘它们可能会取得命中’的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注28)在战斗现场周围,其他观察者也回忆到当时自己也有同样的想法。3tsCv

  就在此时,胡德号爆炸了。3tsCv

  威尔士亲王号上,舰长利奇已经预感到出了大麻烦。他刚刚眼睁睁的看着一轮齐射“……在桅杆高度越过船的某处。在那一轮齐射里,我认为,有2枚近弹和1枚远弹,不过也可能是反过来。但是就在我形成印象的时候,有个东西已经打在了胡德号上,命中位置就在主桅之前略偏向右舷……我事实上想弄明白这枚炮弹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而就在我形成这个印象之后的一两秒钟,胡德号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在我看来这个爆炸正好发生于和船上中弹位置完全相同的位置上。”(注29)海军少校乔治·威廉·罗威尔同样在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上,他认为在这轮致命的齐射中有两枚而不是一枚炮弹命中了胡德号。尽管他同舰长利奇详尽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3tsCv

  对大多数目击者而言爆炸是一个蔚为壮观的事件。它使得透过潜望镜观察的布鲁克斯中士暂时失明。在威尔士亲王号上,信号兵艾伦·卡特勒还记得值班的文书军士一把将他拽到信号旗甲板的另一端以避免被碎片击中——这是个不必要的防护举动,因为显而易见的没有什么碎片打到威尔士亲王号上。(注30)3tsCv

  对其他人而言,爆炸却是出人意料的不引人注意。对于此时身在威尔士亲王号的弹射器甲板上准备放飞舰载机的上尉彼得·莱斯德和二等水兵理查德·斯科特来说,爆炸把自身表现为一个反映在周围舱壁上的沉默的红色光芒。(注31)很多其他人的印象也几乎于此相同。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它基本上是无声的,或者至少是足够安静的,以至于被威尔士亲王号自身的炮声和机器声音所掩盖。埃德蒙德·奈特,此时身在威尔士亲王号舰桥顶部的防空站中,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失明了,他后来回忆道“……我记得我在听着它并且认为这将是一个最响亮的爆炸,但是我从始至终都不记得听到了爆炸声。”(注32)威尔士亲王号上的戴维·威尔逊·博伊德回忆时称“她发出的声音更像是隆隆声而不是响亮的‘砰’的一声。”其他人将爆炸描述为“……低深,沉闷,轰鸣,”“一种就像是把火柴盒拍扁的声音放大之后的声响,”或者类似于一种人用拳头击打通风管时所发出的声音。身在威尔士亲王号左舷前部水线下的高角度控制站中的二级乐团指挥珀西·库珀清晰的回忆道在爆炸之前听到了胡德号开火的声音,但是却很奇怪的从未听到爆炸本身,也没有感到任何震动。(注33)霍勒斯·加勒特是一位几天前刚刚经历了深水炸弹袭击的现役工程师,当时身在威尔士亲王号B锅炉舱的他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感觉。“即使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影响,”他后来这样告诉调查委员会。(注34)3tsCv

  对于此时仍然躺在胡德号小艇甲板上的二等水兵提尔伯恩来说,爆炸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无伤大雅。“你感觉到了什么不寻常的冲击波波及到你自己么?”调查委员会如此提问道。“没有,长官,”他回答道,那个声音“……就像是枪炮射击的声音,”“……在爆炸发生之后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在那之后他漂浮在水中,他注意到“……有大量的长钢管,两端封闭……大约15英尺长直径1英尺”飘浮在他的周围,显然这些是军舰舷侧防护系统中支离玻碎的钢管。“你能描述这些钢管的颜色么?”委员会询问道。“铁锈色”他回答道。3tsCv

  在胡德号的舰桥上,信号兵布里格斯回忆道“那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爆炸,但是值班军官告诉舰队司令罗盘失灵了,于是舰队司令命令转移到后部舰桥。”胡德号最开始“……向右倾斜6-7度而在舰队司令下令之后很快就直接向左倾斜。”“我只是脸朝前猛地跌下,”他作证说道,而其他人“……从各个方向落下。”布里格斯,邓达斯和提尔伯恩是总数1418名船员中硕果仅存的幸存者。3tsCv

  在威尔士亲王号上,舰长利奇看到的爆炸是这样的“……一个非常猛烈的向上升起的火焰,形状就像一个漏斗,一个相当细的漏斗,而且几乎瞬间整条船从头到尾就都被笼罩在烟雾之中。”对于罗威尔来说,爆炸是“……确定无疑的是一个竖直的火焰……我可以将它描述成蛋形。”上等水兵温斯顿·李特尔伍德,萨福克号左舷重型高炮指挥仪的瞄准手,看到的是“……一个在空中翻腾的巨大的橘红色柱状闪光和大量黑烟组成的烟云。那是个狭窄的柱状,”他回忆道。“……上升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当它抵达顶点时就向两侧散落。”这个爆炸,他说道,“……像星星一样闪耀……就像一种烟花。”(注35)军士劳伦斯·萨顿则这样描述“……它(指爆炸)最开始是一个细细的火焰柱因为它从主桅之后X炮塔之前向空中喷薄而出的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紧接着“……一个巨大闪光在Y炮塔周围出现,”他说道,并且伴随着“……一个可怕的轰鸣声,夹杂着Y炮塔射击的声响。”3tsCv

  特伦斯·布鲁克斯透过威尔士亲王号P1炮塔的潜望镜看到了这一轮致命齐射的降临。“在我看来似乎是一枚炮弹在后烟囱附近命中了胡德号,而另一枚也似乎是命中了胡德号X炮塔的炮座附近。一个夺目的闪光令我在接下来的一小会儿里处于暂时失明状态。……当我再次透过我的潜望镜观察时正好看见一团球状的黑烟,而透过这层黑烟我确定无疑的看见一门15英寸炮被抛上天空,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炮塔的顶盖。”(注36)威廉姆·威斯特莱克在爆炸刚开始时看到烟雾从5或6处地方喷涌而出。军士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弗伦奇看到爆炸是以主桅和后烟囱之间的小艇甲板的突然鼓胀为开始的。“……小艇甲板的中部出现了隆起,而我所说的无烟线状火药产生的烟雾都来自于船尾之前和后烟囱之后这部分的甲板之下,”他作证道。这看上去,“……就像是帽子的顶部被从下面顶起来一样。”紧接着便是一个可怕的爆炸。胡德号的船尾现在根本不复存在了。她的舰艏高高抬起——“……就像一个巨大教堂的塔尖,”一名德军观察者对于这样的场景一直牢记在心——然后在3分钟之内就永远的从海面上消失了。3tsCv

  注释3tsCv

  注1:免疫区是这样的一个区域,在其内界以内主装甲带可能被洞穿,而其外界之外则是甲板可能被洞穿。因此,在目标的免疫区内,至少在理论上,主防护区域是不可能被洞穿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军舰面对敌军的炮火时是安全的。针对胡德号所列出的区域范围是个近似值,考虑的条件是俾斯麦号的380毫米穿甲弹以与舰体中轴线成90度的夹角情况下命中,用装甲带最薄部分的防护能力作为免疫区内界,用甲板总厚度的0.8倍的防护能力作为免疫区的外界。胡德号的实际装甲布置方式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计算常规意义上的免疫区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前述这种划分法是很怪异而且并不甚科学的,事实上在纸面上计算拥有穹甲结构且拥有水线带装甲的战舰的实际防弹能力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译者注)。装甲带10度的内倾斜角度已经被考虑在内。3tsCv

  注2:这些实验被记载于C.B.1561《火炮材料的研究进展—1920》,ADM 186/244 X/LO1045第82页及以下。《火炮材料的研究进展—1920》第82页明确的指出“……这项对HMS胡德号甲板的增厚工程已经被实施了,由此增加的重量通过拆除鱼雷指挥塔,4门5.5英寸炮和所有水上鱼雷发射管来平衡,”但是作者所言却明显的是在事实发生之前。然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改进计划从多久之前就开始酝酿了。3tsCv

  注3:给出的所有时间都是西二区的区时。大多数关于实际行动的细节的描述都取自于威尔士亲王号《对俾斯麦号作战记录》,ADM 116/4351第392页及以下。3tsCv

  注4:这个缩写代号明显指代舰队司令霍兰,此时此君正在战术上总体指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3tsCv

  注5:“蓝色信号”与其他旗帜配合使用以传达航向改变信息的信号旗。旗帜的颜色代表转向的角度而信号旗在升降索上的顺序则代表了转向方向。当这些信号旗降下,所有舰艇将同时执行这个转向命令。3tsCv

  注6:很难理解,霍兰为什么会将双方的接触时间预料的如此之早,根据海军史家格伦费尔的观点,那时双方互相接近的速度小于35节。然而,另一位学者肯尼迪则坚持认为双方接近的速度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随着舰艇的运动,双方的相对速度几乎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3tsCv

  注7:在英军中,一链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相当于100英寻或者600英尺。因此4链就大约等于730米多一点。一些参考书中给定的数值是一英链=608英尺,但是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tsCv

  注8:格伦费尔探讨了一系列的假说用以解释英国人看似拙劣的战术。其中之一就是霍兰在遵从他的上级约翰·托维爵士的非正式的命令。托维注意到在炮术训练中航向偏角的计算错误要比距离测定错误更加普遍,因此建议他手下的很多军官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以快速的拉近距离为第一要务且“A”型弧线(这个是一个形象的表示,由炮塔射线所在直线与舰体中轴线构成,当这个A字闭合时则该舰不能发挥全部火力,开放则反之,见注11——译者注)处于闭合状态时采取干净利落的分段转向都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霍兰仅仅是在遵循间战时期海军战术学校所教授的皇家海军战斗指南中的教条,而这个教条显而易见的就是建议采用这样的办法。见《俾斯麦号的插曲》,第62-64页。3tsCv

  注9:胡德号5时53分的截击航向——假设德国人不机动避让——将是向着270度方向,并且在大约6时28分时截住德国人,而此时英德双方目标角度将完全一样,且都会面临A型弧线的问题。如果德国人在被截住之前转身离开,那么战斗将演化为航向相互平行的舷侧决战。如果德国人转向靠近,那么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将恰好穿越他们的T字横头。在最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5时35分,胡德的截击航向是大约268度,理论上双方将在6时33分发生“碰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应该以每分钟大约870米的速度拉近双方的距离,然而实战中这个实际接近速度仅为每分钟690米,仅仅相差了25%。如果胡德号那漏洞百出的甲板防护的危险区有5000米宽,这意味着额外多出的移动时间仅有不到2分钟,粗略算来这点的时间仅足够发动两轮额外的齐射。当然,随后发生的事件清晰地表明,只要一轮命中位置足够好的齐射就足以干掉胡德号。3tsCv

  注10:脚注引用和方括号中的说明材料已经被添加进去。时间都是近似值。调查委员会收到了大量的此次战斗的航迹图,但是威尔士亲王号的航海长乔治·罗威尔却打算用引人注目的轻描淡写的方式来记录,他们:“……根据现有资料编辑于次日。不幸的是,从罗经舰桥上倾泻而下弄到航迹图上的大量的鲜血导致对这一部分的叙说显得有些混乱。”3tsCv

  注11:当这个A型弧线“开放”时能够以所有主炮塔向一个目标开火,如不能则被称为“闭合”。3tsCv

  注12:ADM 116/4351第394页。在记叙这一点的时候,某位不知名的作者干净利落的写下了“醒目”这个单词。3tsCv

  注13:ADM 116/4351第210页。3tsCv

  注14:这几乎可以肯定是欧根亲王号发射的第一轮齐射中的那些203毫米炮弹。其他观察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特别指出这轮齐射的落点大约就在两艘英舰之间的中央位置上。3tsCv

  注15:ADM 116/4351第212页。3tsCv

  注16:ADM 116/4351第261页。按照英国术语,胡德号的肋骨位置平均间距是640毫米(25.32英寸),因此这个点位于船首之后大约175米,将将在后部指挥塔之前。尽管罗威尔确信那是一轮15英寸炮弹齐射造成的伤害,他也几乎肯定是错了。3tsCv

  注17:ADM 116/4351第218-220页。3tsCv

  注18:ADM 116/4351第251页。3tsCv

  注19:ADM 116/4351第225页。3tsCv

  注20:ADM 116/4351第234页。3tsCv

  注21:ADM 116/4351第236页。3tsCv

  注22:ADM 116/4351第237页。3tsCv

  注23:据推测这是火焰经由位于小艇甲板居于后部指挥塔和上层建筑破洞之间的一个大主机舱排气管排出时产生的现象。这里也有若干天窗和楼梯筒井,但是想来这一区域内的两部弹药升降机应该都被隔绝在他的视线之外。3tsCv

  注24:提尔伯恩的证词收录在ADM 116/4351及以下中。二等水兵阿尔弗雷德·詹姆斯·普利迪声称“这轮齐射溅起的水花看起来似乎比前两次要小,这一轮齐射的两个水花比较矮,”但是威尔士亲王号的罗威尔少校则认为“……非常确定那就是一轮15英寸弹齐射。”尽管委员会最终决定支持罗威尔少校的判断,但是第一枚命中胡德号甲板的炮弹几乎可以肯定是由欧根亲王号发射的。3tsCv

  注25:ADM 116/4351第364页及以下。3tsCv

  注26:在证词中的确切说法是“在弹药殉爆已经结束之前不用管它”。3tsCv

  注27:邓达斯在接受第一次调查委员会调查时提供的证词被总结在了ADM 116/4351的第59页。他显然不曾在第二次调查委员会调查时被召集作证。3tsCv

  注28:ADM 116/4351第148页。3tsCv

  注29:ADM 116/4351第198页。3tsCv

  注30:有几份报告声称在爆炸之后有大量胡德号的碎片落在威尔士亲王号上。经过缜密的调查,所有这些都被证明是威尔士亲王号自己的碎片,是在之后的行动中遭遇炮弹袭击之后以千奇百怪的方式产生的。3tsCv

  注31:ADM 116/4351第222页。3tsCv

  注32:肯尼迪,第87页。3tsCv

  注33:ADM 116/4351第217页。不过,他怎么能确定他听到的最后一声响仅仅是火炮开火呢?3tsCv

  注34:ADM 116/4351第222页。3tsCv

  注35:ADM 116/4351第191页。3tsCv

  注36:ADM 116/4351第218页及以下。布鲁克斯也证明“当胡德号遭遇第二次打击之后其后烟囱似乎出现了褶皱且倒向左舷,同时我看到黄色的闪光从‘X’炮座中闪现。”他暗示闪光的起源是在‘X’炮位直下他们曾经接受训练的位置上。3tsCv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