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设定:超膜引力论

  设定:超膜引力论42v32

  超膜引力论的研究起始于一颗即将蒸发的黑洞,这一异常现象反映了黑洞的质量逐渐减小,直至其形成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超流体气体。然而,这一现象与我们对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理论的理解存在冲突。在极低能量下,所有的玻色子应该共振成一个统一的量子场,也就是说,在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存在的情况下,不应该出现高能量现象。42v32

  然而,监测器却给出了与这个预期完全相反的数据,这引发了物理学家的注意。42v32

  在分析了监测器的原理后,终于发现了一丝倪端:该监测器的观察单元使用的是「[[能量浮动场论]]」的衍生技术,这种理论是通过对比区域内的玻色子场,并将单位时间内的能量进行比对,从而得出量子场内的能量变化。物理学家们发现,监测到的高能量并非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某个时刻的观测过程中被错误地增强了感知。42v32

  此类现象又在该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停止自旋之前观测到数次,每一次的区域都不尽相同,也不一定是所有的量子场都会感受到激增。最少的时候只有光子场感受到了激增,而对应的区域也展现出正常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被提高能量,恢复成玻色子的光子。42v32

  根据推算,物理学家们初步认定这种现象是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自转的角动量产生了正负引力微子,负引力微子在缺失能量的情况下跌入「新真空」(参考[[新真空理论]]),正引力微子没有被泯灭,从而保留了质量。质量在希格斯玻色子场被转换为简并态的能量波,击中相应的玻色子场让其脱离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42v32

  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实验中得以复现,从此证明了引力微子的存在,加上超对称理论,让物理学家们进一步地确信「[[引力子]]」或许存在。但引力微子的生成环境非常苛刻,必须在大质量天体的中心才能产生,也就是“引力特别高”的奇点附近才能产生。42v32

  根据后来推测出来的数学模型,物理学家们猜测这是一种跨维度的对偶现象。引力子会在大质量天体(比如黑洞)的奇点开启一个坍缩口,使得高维空间可以跌落至低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坍缩是广域的,理论上从十一维到零维都可以使用同一个坍缩口进行交互。42v32

  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因为通道口的特殊空间,只有自旋为2N(N是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的玻色子才能通过坍缩口,因此只有引力子才可以进行跨纬度交互,这也满足当时超膜引力论的猜想,但随着[[超膜理论]]的逐渐完善后被证伪。42v32

  模型显示黑洞内部的空间轴全部指向奇点,因此在奇点附近会有大量泯灭效应产生。这些能量会随着霍金辐射和生成玻色子消耗。生成的玻色子中,只有引力子会坠入坍缩点,也会有其他维度的引力子从坍缩点交互出来。但在满足「[[穿刺阈值]]」之后,便会“穿刺”通过当前存在的这层膜维度,进到对应的膜维度。42v32

  在这个过程中,引力子会源源不断地从高维跌入低维,直至高维的“类黑洞”丧失能量,不能再维持穿刺阈值以上的能量强度,紧接着,膜上的奇点消失,“类黑洞”崩塌成玻色子组成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各个维度被坍缩点打通的将会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但因为各个维度的引力子分布并不相同,可能会造成「[[奇点断层]]」的现象。42v32

  因为其贯穿十一维的特质,引力子场高的膜空间也会富集其他膜空间相应位置的引力子,有些位置会被紧致贴合,有些位置则会形成过度拉伸的空泡。这种膜空间位置的对应与转换会造成不同的物理现象,比如当前膜空间的膨胀。42v32

  由于其投影性质,在哲学层面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为其他膜空间的引力会影响到我们的质量,所以人类的意识到底是在控制;控制更高维的事物但投影到了三维;还是其他的意识在控制人类,使得人类只是觉得自己在控制自己?至今主流的学说认为四维及以上的空间膜虽然存在,但是引力子主要都在三维及以下,因此是人类在操控其他的空间,而不是其他空间在操控人类。42v32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