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部分背景之1644年以后的大明 2

  自耶元1644年起,时人对历史多发议论,但其中所能共推最为异数者,当为大明易代。耶元1644年,威宗在煤山自缢而亡,时人以大明德行深厚,多思忠君讨贼,故而清军入关时,打出讨虏名号,时人多降之。及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人方认清建奴脸孔。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自福州登JI,年号隆武,改福州为福京,自此南明重立。隆武帝颇有大才,能遥尊鲁王为监国,以使东南各抗清势力和睦,属下拜服。f1Cho

  后不久郑芝龙早死,其子郑森有大才,故而被公推为郑家之继承人,承封延平郡王,后改封宋王,郑森不受。后清军攻击福建,明军不敌,逃亡到金门、厦门重新招兵买马,朱聿键任张煌言为兵部尚书,南明政权遂得归一统,在金厦苟延残喘。f1Cho2

  另一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失败后,李自成被杀,张献忠战死后,旗下四将军趁机进入云南建立政权,仿效明代卫所军屯制度,将云南各县改为军卫,屯田以抗清军。后清将李成栋、金声桓反叛,归顺南明,使得南明一时控制两广,眼看中兴有望。不过,隆武五年,李成栋、金声桓相继战死,两广丢失。而云南西营四将政权中,艾能奇亦战死,吴三桂进逼云南。f1Cho

  于是,双方生出了共同抗清的意思。隆武五年,双方约定共同抗清,孙可望被公推为四将政权首脑,请封秦王,时人对西营农民军多有议论,认为他们是贼人,封亲王礼未免太重,但隆武帝义正言辞地说:“先帝刻薄寡恩,朝廷制度不彰,以致神州陆沉、家国沦丧,此刻当共抗异族,恢复华夏,不宜计较礼数。”f1Cho

  于是隆武帝实行“两王并封”,封孙可望为秦王、郑森为宋王,郑森再次推辞不受,隆武帝以并封乃朝廷大计相劝,提出改郑森为国姓朱成功,乃可受亲王之礼,郑森方受之。孙可望受封秦王,得计后非常满足,引兵北上四川围攻成都,在保宁中吴三桂埋伏战死,刘文秀收拢了秦王旧部。经此大败,隆武帝仍不猜忌西营众将,继续加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共图大计。f1Cho

  然而,李定国猜忌刘文秀甚多,隆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下密诏给李定国劝和,又令兵部尚书张煌言、督师文安之抵云南监军,二者方重归于好。于是,刘文秀在四川山区重新收拢秦王孙可望属下三万余人,克复成都、重庆,而李定国亦引兵东出,与宋王朱成功兵马会师海上,在桂林杀清廷定南王孔有德,在衡阳杀庄亲王尼堪,两蹶名王,一时天下震动。f1Cho1

  隆武九年,李来亨归明,文安之督师夔东,西营、闯营众将自长江而下攻武昌,宋王引兵攻南京应天府,一时天下震动。隆武帝亦随宋王兵马北征,鼓舞将士士气。见南明势大,墙头草吴三桂反正,隆武帝秉持“用人不疑”原则,不改吴三桂部兵马封地,加吴三桂为定辽王,命其攻南昌。清廷五千里防线一时处处窟窿。f1Cho5

  隆武十二年八月,武昌城破,洪承畴战死,清廷震动,试图与明廷议和,隆武帝称不许。于是清廷造谣说隆武帝不意祖宗灵位,与贼人沆瀣一气,而隆武帝亦举清廷在南直隶各地倒行逆施、纵兵掳掠之例回驳之,称先皇威宗德行有失,方使神州陆沉、百姓受辱。清廷不服华夏衣冠、不守汉唐礼节,实与蛮人无异。f1Cho2

  于是,隆武十四年,双方在南阳一带做总决战。f1Cho

  隆武帝授命于最能打的晋王李定国,令其假节钺,全权指挥战役。李定国定策示敌以弱,待清军前出后伏兵从其侧背杀出,可收全功。令吴三桂担任侧背左翼伏兵,而吴三桂私下与清廷来使商量不参与战事,仅观望不出,清军亦慎重守城,避免与晋王野战,而晋王亦缺乏火炮,宋王部火炮行动缓慢,迟到未能抵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事陷入僵局,以至于晋王对宋王大加苛难。f1Cho

  亲征的隆武帝命令晋王假意分兵攻河南其他府城,以使清军放下戒备,又力排众议,令亲随擎皇帝大纛至南阳城下,反复引诱,果然引清军出城。晋王伏兵杀出,但却又与清军骑兵陷入僵局,晋王步兵大阵受困,缺乏反击手段。f1Cho

  隆武帝亦被围在阵中,左臂中一箭,血流不止,晋王请示隆武帝提前启动刘文秀、吴三桂部伏兵解围,隆武帝以“天下之事,系于今日,援兵不可轻动”而拒绝之。之后,隆武帝当着李定国的面,以天子剑削断箭杆,端坐阵中,临危不乱,以待宋王消息。f1Cho3

  就在清军以为泼天军功唾手可得的时候,宋王的铁人军、鸟铳军与炮兵一起抵达,火器攒射下,晋王又指挥步兵展开白刃战,终于大败清军时,命令担任伏击的刘文秀与吴三桂部杀出,却只有刘文秀按计划行动了——吴三桂事后反复坚称没有得到命令。因此包围圈出现漏洞,直到清军大部脱离战场后,吴三桂部才进行衔尾追击。f1Cho3

  由于吴三桂部骑兵颇多,因此战果亦颇丰硕,晋王、宋王、蜀王等不便加以指责,却暗自怀恨在心。f1Cho1

  自知决战失败、北京不可守后,在清廷辅政大臣鳌拜、索尼带领下,清军主力从北京退出,迁都盛京,以山海关为防线,意图阻止明军出关。f1Cho4

  明军三十万兵抵山海关城下,此时隆武帝却突然重病。失去了隆武帝这块粘合剂后,本就脾气性格各有特点的宋王、晋王立时不和,竟在南京朝堂大打出手,蜀王亦避见世人。吴三桂见势不妙,又与清廷约定共同反明。f1Cho

  隆武十五年,吴三桂再次投清,于山东一带破袭晋王部属,清军亦趁势南下,大败宋王所部,南阳之战战果几乎化为乌有,南明再次缩回徐州一线,与清廷遥相对峙。隆武帝大病久不见好,于是假节钺的晋王与清廷约定停战。隆武帝在病榻上痛斥三王不和,以使虏寇有可乘之机。三王在皇帝病榻前痛哭流涕,约为异姓兄弟。隆武帝命人断掉受创臂膀,自此伤势渐好,而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独臂帝王。f1Cho1

  自此后五六年间,隆武帝任用名士吕留良、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称为中兴四名士。隆武帝认为,北明亡国,责任全在皇帝多疑易怒,朝廷纲纪不振,以使能臣不得用、政令不通达、策略不持久,而以黄宗羲所写《明夷待访录》为基干,改革朝廷吏治,设太学为议会,分诸王为屏藩。f1Cho2

  因此,在中央,他使晋王、蜀王、宋王三人各假节钺,制衡皇帝;将掌管封驳诏书的六科归并入都察院,提升左右都御史为从一品,为文官之首,开创士人选举至国子监历事,经吏部铨选后分任翰林院、六科十三道职务的先例,被称为亚洲最早的“士人议会”;又任命黄宗羲、吕留良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将翰林院、国子监等纳入都察院管辖下,以实际上作为议会的都察院制衡三王,以吏部制衡都察院。f1Cho5

  在地方,隆武帝重修《大明律》,以王守仁《南赣乡约》为表重建县乡关系,将巡抚、行省定制化,在省级设左右布政使分领省学左右议院,又在府、县各设左右丞分领左右台、左右曹,为府县派出协理主官治理地方之所,而左右台、左右曹亦有乡里三老、贤贵分列议事。f1Cho1

  军事上,隆武帝命令研制和引进欧洲火器如燧发枪和步兵火炮,加强士兵军事训练,颁布镇、协、标、营、汛、队、旗各级编制,又设总兵、副将、参将三级将官军衔,正、副、协参领三级校官军衔和正、副、协军校三级尉官军衔,以副将统帅之“镇”为常设单位,一镇下两协,一协下两标,一标下四营,一营下两汛,一汛下四队,一队下三旗,一旗下五目,一目下正兵十人。一镇计约二万余人。f1Cho3

  在经济上,隆武帝重新勘定黄册和鱼鳞图册,命令将宋王铸造之漳州军饷银圆加齿圈后,改为隆武银圆发行,又辅之以金制隆武元宝和隆武通宝为辅币,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货币体制。f1Cho

  另外,隆武帝还重新在云南、缅甸、交趾等边疆毗邻省份设立卫所,重新规划建立卫所屯田制度。隆武十八年,晋王李定国征缅甸得胜,自此缅甸诸宣慰司重新纳入大明治理;宋王亦征交趾、吕宋有功,将吕宋改为布政司,得改封为宋王。f1Cho

  隆武二十一年,皇帝命令晋王、宋王、蜀王各领八万兵北伐出征,在徐州誓师。清军望风即溃。又有清军投降,隆武帝命其改封为“反清复明正蓝旗”,随同大军北伐。隆武二十二年二月,大明克复沈阳、抚顺,捣巢赫图阿拉——明军日月旗插上赫图阿拉城头的同一天正是四十八年前大明总兵杜松全军覆没的日子,时隔几乎半世纪后,明军终于实现了当初的军事目标。吴三桂在变乱中被杀,隆武帝下诏改“吴三桂”为“污三桂”。f1Cho4

  隆武二十四年,皇帝驾崩,群臣上庙号为世祖。先帝有四子嗣,晋王领衔宋王、蜀王,于天坛会选皇二子为帝,改元绍武。绍武二年,李定国急病而亡,其子李嗣兴继位。同年蜀王刘文秀死去,其子刘震继位。绍武八年,皇帝死前托孤宋王,命其率三王会选皇子为帝,靖熙帝由是继位。宋王于是又相继推选了乾嘉、景运两任皇帝,至七十六岁时死。后景运帝承位六十二年,大明也度过了最为辉煌的景运盛世。f1Cho

  自隆武帝与宋王、晋王、蜀王约下三王择贤制度后,大明朝已经经历了隆武、绍武、乾嘉三任皇帝。到宋王决定由景运皇帝登JI时,历史已经即将来到18世纪。在欧洲,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一触即发。在亚洲,宋王的海贸帝国已经多次与英国、荷兰、西班牙海商乃至海军发生冲突。f1Cho

  虽然可以说,隆武、绍武两位皇帝在三位带兵亲王的辅佐下重新恢复了大明在嘉万时期在亚洲的格局,甚至大明在吕宋设布政司,在旧港重开巡检司,又驱使两蓝旗在松江平原设安东都司,卫藏都司也重新朝贡——这一连串的功绩,已经让大明恢复到了15世纪初朱棣时代的地缘格局。f1Cho

  但17世纪毕竟与15世纪不同,在北方,俄罗斯人的探险队正与蓝旗军激烈交战;在南方,英国和西班牙海军多次与宋王府水师交战,宋王水师船制稍小,在远洋不如英西风帆战舰,多有吃亏。在西方,准噶尔帝国正在崛起,他们已经与帝国的卫藏都司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大策凌敦多布和小策凌敦多布这对名将正对大明的关西八卫所虎视眈眈,而且,他们得到了土耳其和沙俄教官的支援,拥有赞巴拉克重型火绳枪、欧洲火炮等武器。在国内,三王择贤制度最后的默契或者说代表——宋王郑森也于耶元1700年溘然长逝,谥号宋武王。都察院权威渐重,皇帝、三王、六部五寺的浊流事官和都察院的清流官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北明末代的党争之患似乎再一次浮出水面。f1Cho

  景运帝甫一登JI便遇到这一连串问题,但这位少年天子颇为工于心计,他装作不问政事,以熟悉政务为名在内廷培植亲信,将所有的朝廷大权全部交给三王。晋王李嗣兴看出了异样,他推辞不受,甘愿赋闲在家,蜀王刘震亦言明当年三王与先帝约定会选帝子时,即诏告天下三王不参与政事,但是,继位的宋王郑经却不知其中厉害,居然接过政务大权,兴致勃勃地操办起来。f1Cho

  宋王所领王府是东亚海上贸易的核心,他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旧港巡检司和吕宋巡检司并称当时东亚的三大海关,一切马六甲海峡以东的船只均需要挂宋王令旗方可以在海上通行。因此,闽粤海商的话语权在明廷空前高涨。为舒缓朝廷财政危机,郑经下令开启捐监制度,捐纳粮食达到一定数额者可以在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再捐一笔后可以在吏部部试中获得优先资格,然后再捐一笔则可以进入翰林院。同时,宋王亦再开下西洋惯例,分出两支水师通商澳洲、天竺、阿拉伯等地,广开殖民之路,一时之间,东南沿海下海经营者不绝。f1Cho

  除此之外,郑经还任用闽中三杰之一的冯锡范实行改革。景运四年,冯锡范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后,推出了三大政策——分别是缩减开支、拓殖南洋和青苗借贷。冯锡范认为,此时朝廷面临财政危机,应该努力培育财源的同时缩减开支,同时尽可能从海外获得利益。另外,冯锡范还洞若观火地看出了此时大明的南北矛盾已经非常严重,由于隆武帝以来执行且由宋王府历代强推的贸易政策,粮食快速向东南沿海的城市集中,内陆农民衰败至惨,如此长久定然要出大事,因此,冯锡范提出由官府将缩减出来的开支以青苗贷的方式让利给内陆农民,以缓和沿海和内地的矛盾。f1Cho

  景运十二年,黄河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主理政务的宋王下令赈灾,却发现各地赈灾粮居然俱报红腐乃至失火,地方官居然有挂印而逃者,灾民呼应起事,一时之间饥民在七省之间横冲直撞。而此时宋王府水师与东印度公司炮舰在马六甲周围相遇新败,外是丧师内又民变,举朝皆声讨宋王施政不利,请还大政于景运皇帝。f1Cho

  景运十四年,大策凌敦多布竟然翻跃昆仑山千里奔袭卫藏都司,卫藏镇守总兵官野战败逃仅以身免,蒙古亦在准噶尔支持下频繁入侵北境边墙,帝国一时间面临四方危机——也因此,冯锡范改革受到了最大的质疑。同年,甘肃农民一行竟举《隆武大诰》千里迢迢上告北京,告宋王所用捐监生贪赃一事,天下震动。f1Cho

  后人评价这段历史时都说,宋王和冯锡范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宋王实际上是用帝国的官职为抵押发行了一种永续国债,为冯锡范筹集启动资金,而冯锡范则意在培植本土工商业,同时让利给农业以使得帝国内部各地平衡发展。但宋王和冯锡范最需要的是时间,这项改革几乎需要二三十年的耐心才能起效,而帝国面临的深重危机则需要改革尽快起效,冯锡范并没有这个时间。f1Cho

  另外,帝国中枢所在的南京也日益与闽粤在商业贸易上竞争激烈严重,双方的互不信任日益加深。于是,随着一连串灾荒的发生、战争的爆发,宋王和冯锡范在举朝的攻击下俱身败名裂——景运十六年,性格执拗偏激的冯锡范竟思谋反之事,试图以闽粤势力控扼南京,强行推行改革。景运帝却洞若观火,以锦衣卫擒杀冯锡范,圈禁宋王。几个月后,郑经退位,宋王长子郑克臧继位,而这位长子本就仇视与宋王幼子郑克塽关系亲密的冯锡范,与皇室交好,更娶了永宁公主为妻。f1Cho

  景运帝负天下之望,积累十六年光阴终于大婚亲政。他甫一上台,便将宋王府迁离南京至吕宋怀庆府(马尼拉),制定朝廷政策由南向改为北向,专注于解决准噶尔和蒙古入侵的问题,停止下西洋,同时撤回对已经设立的澳洲、新几内亚殖民点的支持。景运十七年,皇帝重新振兴了已经多年没落的应天府武学,提拔了一大批出身平民的职业军官,核定北方兵额,清查卫所余丁。景运二十年,新军即在哈密战胜准噶尔军;景运二十二年,蒙古内乱,景运帝令大将军岳钟琪出河套北伐,趁机招抚蒙古,重新成立大宁、东胜都司并迁卫所屯田,又任用蒙古台吉,建立盟旗制度,设立喀尔喀、土谢图、土尔扈特三宣抚司。景运二十五年,大将军年羹尧、岳钟琪兵抵拉萨,重新设立卫藏都司。景运三十年,经过与准噶尔反复力战,明廷终于兵抵天山。为了西北战事,景运帝亦在恢复北直隶十年后重新返回北京,设立北京行都朝廷,在蒙古三个宣抚司的基础上设立云中都指挥使司和乌里雅苏台线,以供征西军后勤。f1Cho3

  景运三十四年,经过帝国数年整军经武厉兵秣马,由年羹尧统帅大军与准噶尔部在光显寺进行会战。准噶尔军失败后试图议和,景运帝不许,以年羹尧部追进伊犁河谷,平定准噶尔本部,得胜还朝。此时平定了蒙古、准噶尔的明帝国的版图,以及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也达到最高,被称为“景运盛世”。f1Cho

  但随后不久,或许是因为年羹尧侍宠得骄、或许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在年班师后不久,竟有军士上京告年羹尧贪赃并谋反事,景运帝立即将年羹尧下狱,并且在查出贪赃罪名后“空前震怒”,直接处死了年羹尧,曾经势大的年家在讨平准部之后立刻被明帝卸磨杀驴,不得不说一句人心凉薄。自景运朝以来,亦有野史传闻,称年大将军左右幕僚都劝他不要追进伊犁,可以养寇自重,但年羹尧拒之以李成梁例——却没想到,景运帝虽然能力手腕俱是上佳,但并无容人之雅量,年羹尧引用李成梁反例想学戚继光,却连李如松战死沙场的待遇都捞不到,身死族灭。f1Cho1

  平定西北边疆后,景运帝有感《永乐大典》遗失过多,唯一一套完整版也被前朝嘉靖皇帝带进了墓里,为成就他文治美名,下令增补重修《永乐大典》,编为《景运全书》。成书逾十四万卷,过六百万页,约有十五亿字——几乎在《永乐大典》的4倍以上。左手平定西域已经超出了两明以来所有帝王的功绩,右手修《景运全书》更是盖过历代先人,此时的景运帝显然已经功成名就、文武双全,自认为是三代以降第一帝王。f1Cho4

  但是,景运帝本人喜好玩乐,贪图奢华,在郑经开捐监的基础上又设议罪银制度,广敛天下之财,又乘18世纪中叶士林复古潮流,兴起礼乐之议,将其变为支持一派打压一派的政治斗争,将江南、闽粤士人财产大举抄家充公,在全国广泛建立行宫以供景运帝多次出游。为动用户部国库兴建宫殿,逼死天下认为可以倚为干才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张廷玉,任用贪官曹振镛广泛为他敛财,被时人讥讽为磕头御史。f1Cho

  景运末年,伴随着景运帝专注于北,弃置于南的国防和经济政策,闽粤、江浙与北方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连年灾荒、农民起义跨州连郡,但景运帝却竟然充耳不闻,却反复猜疑拥有推选皇帝之权的三王——竟然一日之内逼死三位儿子,又迁晋、宋、蜀三王入宫中,整日叱责、加赏,喜怒不形于色,三王均敢怒而不敢言,宋王郑安福竟被活活吓死在宫中。f1Cho1

  景运六十二年,这位享国六十二年、执政四十六年的巅峰帝王终于在北京行都的耗费十年修建的颐和园闭上了眼睛——后人评价说,他是中华帝国皇帝专制体制下的帝王的最高峰,是最无情的政治机器。而在他身后,一个灾难已到眼前的帝国正苟延残喘,亟待一个能臣来拯救。f1Cho6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