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二)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3ZU9v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3ZU9v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不是一个纯正的儒家,无论是编辑蜀科,还是治国的思路。都凸显出细密而公平不严苛,古代版依法治国啊,不要说在三国那个乱世,就是一般的治世也并不容易见到类似的记载,对比同时期的魏国和吴国...3ZU9v3

  所以也不要说诸葛穷兵黩武了,对比同时期魏吴两国,兵民比例大多都是十比一。并不是一家独高,然而诸葛亮治下,上文点出了“军资以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军费很多来自于南中和蜀锦,同时北伐有度,不会过于频繁,所以虽然打得仗不少,但百姓的日子是这样的:3ZU9v2

  兵出之日,人心不忧。3ZU9v

  《三国志引袁子》: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3ZU9v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3ZU9v

  《物理论》: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3ZU9v

  诸葛亮死后,百姓思之如西周思召公,纷纷给诸葛亮立庙立祠。即使是官方都没有这项先例,依然屡禁不止。他的儿子诸葛瞻,并没有父亲那样的才能,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叫诸葛亮,所有人都会把好的政令归结到他的身上。四十余年后,梁益二州的百姓依然在追思他。桓温征讨巴蜀,见一百岁小吏,说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虽然可能是杜撰。)3ZU9v

  到唐朝,这时候诸葛亮死了500年。3ZU9v

  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哉。3ZU9v

  到宋朝:3ZU9v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3ZU9v

  到清朝,死了1500多年了。3ZU9v

  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3ZU9v

  到民国,到现在,依然代代怀念。3ZU9v

  谁家的穷兵黩武这么有牌面啊!!!3ZU9v



  二十年后黄皓乱政的责任也要扣到诸葛头上也太没道理了吧!

  同样,作为优秀的政治家,诸葛亮也十分注重对人才的选拔,我知道一定会有同学说,马谡啊马谡啊马谡啊!这怎么能算用人好呢?

  可是,除了马谡,诸葛亮还犯过什么过失吗?

  而且,马谡的履历,说实在的不算差。在荆州和绵竹等地相继为官做到太守,或许有平乱的经验,而且南中的参谋非常漂亮,在人才断层的季汉已经算是拿得出手了——赵云在疑兵曹真,魏延和诸葛攻取陇右,王平那时候还没表现机会,寂寂无名。

  鬼知道答案都给他了,好学生就那么犯傻了啊,犯傻还不够还临阵脱逃了! 2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当年醉酒误事差点被刘备砍了,诸葛亮救的。

  庞统也是误事,诸葛亮救的。

  三国志里记载的蜀国后期的官员,只要名声不错,普遍都是被诸葛亮发掘或提拔的,几乎大部分人都可以和诸葛扯上关系,直到诸葛亮死去多年,维系着季汉政权的,依然有许多是诸葛亮留下的人才。 1

  《魏晋世语》: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杨洪传》: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华阳国志》: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之能揽拔秀异也。

本章结束